紫阳县瓦庙镇人大代表办实事 山间答卷映初心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25-08-15 09:47:42 阅读量:

清晨的阳光刚爬上瓦庙镇的山梁,洙溪河的薄雾还未散尽,瓦房村的路边已响起熟悉的招呼声:“有利代表,这筐新摘的豆角帮捎进城呗!”镇人大代表、村支书唐有利笑着应着,弯腰将沉甸甸的竹筐搬上后备箱——这是她每月逢双日子的“固定动作”,也是瓦庙镇人大代表扎根山乡、为民办实事的寻常一景。

后备箱里的“民生桥”

“唐代表,我这蜂蜜再卖不出去,孙娃子的学费就悬了。”去年初夏,瓦房村村民金勋华攥着装蜂蜜的玻璃罐,声音里满是焦急。这话像根刺,扎进了正在走访的唐有利心里。

瓦房村328户人家,六成是留守老人。山高路远,镇里市场小,老人们肩挑背扛走几小时山路,常常是“好东西换不来好价钱”。在镇人大“深化网格管理服务”活动中,唐有利的笔记本记满了类似的诉求:“土豆堆在屋角发了芽”“青辣子烂在地里没人要”……“人大代表就得替老百姓扛事!”她在履职日志上重重写下这句话。

从那天起,唐有利的私家车成了“助农专车”。每月逢双的日子,她的车刚停稳,村民们就拎着土豆、豆角、蜂蜜围上来,电话里的催促总带着暖意:“有利啊,我这新采的花椒晒好了!”身高一米五五、体重不足百斤的她,每周两次往返县城,单趟要搬数百斤货物。崎岖山路上,她和老人一起背着麻袋深一脚浅一脚挪;油费、过路费自掏腰包,村民塞来的野果总被她笑着推回去:“下次多摘点好东西,我帮你卖个好价钱!”

7月初,她牵头组建“助农代销”服务队,把“农产品滞销找代表”的红标语贴遍村组。如今,服务队已帮16户村民卖掉7000斤农特产品,增收15000元。金勋华拿着崭新的钞票,给唐有利塞了罐蜂蜜:“这是甜的,就像你办的事!”她却摆摆手:“等大伙的腰包更鼓,我比吃蜜还甜。”

泥路上的“加速度”

“这路再不修,咱村的日子就像陷在泥坑里!”去年6月16日的老庄村院落会上,68岁的王正明磕着烟袋锅子,声音带着哭腔。昏黄的灯光下,三十多个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张德明家的三轮车陷在拐弯处,五人推了俩小时;李桂英的芍药烂在地里,就因收购车进不来……最让人心疼的是王正明的孙子——前年梅雨季,孩子往镇小学跑,摔进泥坑磕破膝盖,至今疤痕比路上的坑还深。

镇人大代表、村支书彭强的笔尖在《民情纪实簿》上戳出小坑,“土路难行”四个字被红笔圈了三圈。散会后,他揣着三本民情台账往镇政府跑,镇人大主席程锐翻着台账拍了桌子:“786人的事,等不起!”

6月20日的镇政府例会上,这份“高频诉求”成了焦点。镇人大代表、镇长金和平在“30天内开工”那行划了粗线,项目办主任覃建峰当场领下任务:“80公分碎石垫层+18公分混凝土,一分都不能少!”

接下来的30天,山路上总见人大代表们的身影。覃建峰带着施工队量路、钉桩,裤脚沾满泥;彭强挨家挨户协调占地,嗓子哑得说不出话;苏源守在工地盯质量,晒得黢黑。7月24日清晨,挖掘机碾过王正明摔过跤的泥坑,硬泥块碎成粉末的“哐当”声里,老人往前凑了三步,喉结动了动:“这声儿,听着舒坦!”

如今,施工队正忙着浇筑路面,张德明把去年陷泥里的三轮车擦得锃亮,李桂英挎着豆角走过工地,步子轻快得像踩在棉花上。王正明蹲在坡上抽着烟,望着施工图笑:“孙娃子说,路通了就骑自行车上学去。”

从后备箱里的“田间到市场”,到泥路上的“30天破局”,瓦庙镇的人大代表们用脚步丈量山高路远,用行动回应群众期盼。在“深化网格管理服务,持续联系服务群众六个一”活动推动下,他们把院落会开成“连心会”,把民情簿写成“承诺书”,让“群众有呼、代表有应”从承诺变成常态。

山间的风里,藏着村民的笑声,也藏着人大代表的初心。这份写在泥土里、映在民心间的答卷,正以最朴实的笔触,书写着基层民主最生动的注脚。(通讯员:陈浩轩)


编辑:赵佳欣

责编:志寿

审核:姚启明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