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鄠邑法院 | 财产保全后,“失联”的他出现了......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25-08-13 09:59:26 阅读量:

“喂,咱这儿是西安鄠邑法院吗?我是张大庆。黎川起诉我这个事儿,咱法院能不能给调解一下……”主动给鄠邑法院民一庭谢鹏法官打来电话的,是此前一直处于“失联”状态的被告张大庆。

 

纠纷起:万里之外的“欠款僵局”

 

2017年,黎川与张大庆签订了《设备安装合同》,约定由黎川为张大庆承接的项目提供安装服务。工程完工后,双方结算确认安装费为21万元,但张大庆却以资金周转困难为由拖延支付。多次催讨无果后,黎川无奈向鄠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张大庆返还欠款。

 

“我在国外很忙,没时间回国处理”“委托代理人太麻烦,没必要”“线上开庭网络不稳定,时差也不方便”……承办法官第一时间联系被告张大庆,却得知其已长期旅居非洲。沟通过程中,张大庆明确拒绝回国,对欠款事宜也避而不谈,案件自此陷入“送达难、沟通难、推进难”的困局。

 

巧施策:“以保促调”敲开沟通门

 

“法官,还有什么办法吗?”得知消息后,黎川心中忐忑不安。

 

进一步梳理后,法官发现张大庆在国内有可供保全的财产线索。在黎川提出财产保全申请后,法院经过研判,迅速采用“以保促调”机制,仔细核查财产线索,依法对张大庆在国内的银行账户及相关资产采取了保全措施。

 

采取保全措施后,一直“失联”的张大庆果然有了动静。原来,账户被冻结后,张大庆国内资金周转受到影响,便主动联系法院,态度也从之前的消极抵触转为愿意沟通。

 

法官抓住这一契机,多次通过电话、邮件与张大庆耐心沟通,一方面释明保全的法律后果,告知消极应对可能面临的风险;另一方面梳理案件争议,引导其正视欠款事实。经过反复释法明理,张大庆终于认识到逃避不能解决问题,主动表示愿意回国处理纠纷。

 

终和解:从“僵局”到“握手”的跨越

 

张大庆回国后,法官立即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围绕欠款金额、支付方式等争议焦点,结合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耐心疏导。

 

“做生意讲究诚信,欠的钱终究要还,拖着不仅影响信誉,还会面临更多法律风险……”法官的话让张大庆放下了侥幸心理。

 

最终,双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张大庆需在七日内一次性支付黎川安装费21万元。

 

调解协议签订后,张大庆未按约定履行,黎川便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法官迅速启动划扣程序,从已保全的账户中依法扣划了21万元款项,并及时发放给原告。

 

“没想到隔着万里还能把钱追回来,法院这招‘以保促调’真是太给力了!”

 

调解室里,看着执行到账的21万元安装费,原告黎川眼眶泛红,声音颤抖着连连道谢。

 

这起被告远在非洲的安装合同纠纷,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文中当事人均系化名)

 

法官提醒

 

财产保全是法律赋予债权人的一项重要权利。起诉之前、诉讼期间,及时申请财产保全至关重要,通过查封、冻结或扣押等强制措施,不仅能防止债务人转移、隐匿或变卖财产,更可以促使债务人主动应诉、寻求和解,从而缩短解纷周期,提高解纷效率,也为后续案件进入执行奠定基础,显著降低“执行不能”的风险。


作者:陈龙梅

编辑:侯宜均

责编:郑黎波

审核:姚启明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