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法院 | “共享驿站+综治中心”合力做实纠纷源头化解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25-08-13 09:54:31 阅读量: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五陵塬上的周陵街道

头枕北莽,泾渭环抱

风光旖旎,上风上水

因周代文王、武王陵寝

坐落于此而得名

千载以来

“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基因

在此深植厚发

如今,随着西咸新区法院多元解纷“共享驿站”在咸阳市渭城区周陵街道综治中心正式挂牌,历史的厚重底蕴与现代法治实现交融互促,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驿站”落地,塑造解纷新格局

 

解纷驿站的生命力,在于“共享”与“联动”。作为全市法院“1+45+N”多元解纷体系中的1/N,西咸新区法院与周陵街道综治中心携手共建“共享驿站”,这绝非简单的空间拓展,而是司法力量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的关键一步。综治中心依托其深入网格、贴近群众的优势,成为矛盾纠纷的“第一感知哨”“分流调度站”

 

西咸新区法院指派速裁庭员额法官进驻后,融入由街道综治中心统筹协调、司法所及“周道调解”工作队共同参与的基层解纷网络。驻站法官的角色从坐堂问案转向赋能基层,在综治中心的组织框架下深入了解辖区纠纷态势,协同开展法律宣传,为前端预防化解注入法治动能。综治中心则依托法官的专业支持,显著提升了案件导入的科学性、调解流程的规范性和纠纷化解的权威性。

综法联动,高效调解聚合力

综治中心作为基层治理“前哨堡垒”,对案件办理流程的有力牵引,推动“共享驿站”高效运转。

欠薪风波中的“定心丸”

周陵街道综治中心在日常网格排查中发现辖区某食品企业工人因被拖欠薪资情绪激动,立即启动联动机制,指派“周道调解”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工人脸上写满焦虑和无奈。

工人:“辛苦干活几个月,今天工资拿不到,我就不走了!”“两年基本没有休过假,我还要求补偿金!”

工作人员:“不要着急,问题我们肯定依法依规解决。先说说具体情况,把证据材料也准备一下。”

周陵司法所工作人员一边安抚工人情绪,一边工作细致的收集工人的考勤资料、工资条等证据,初步理清了欠薪事实和未休假情况。

当案情基本明晰、具备调解基础后,综治中心按照纠纷分流机制,将该案导入综治中心的“诉讼服务功能区”(即“共享驿站”平台)。西咸新区法院速裁庭负责人赵彤随即介入,在综治中心框架下履行指导调解职责。

 

面对工人的“质问”和企业负责人“经营困难,暂时周转不开”的辩解,她清晰地向双方解释了《劳动合同法》关于工资支付、解除合同经济补偿、未休年假工资折算等规定,特别指出:“企业有困难可以理解,但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是法定义务。工人主张的补偿项目,符合法律规定。”赵法官的释法析理,为调解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随后,综治中心“周道调解”工作队与驻站法官协作发力:工作队队员运用调解技巧,一方面向企业阐明拒不支付的法律风险和执行压力,另一方面引导工人理性计算、提出合理诉求;赵法官则提供实时法律指导。

最终,劳资双方达成一致:自愿解除劳动合同,食品公司一次性支付工人工资、未休年假补偿及经济补偿金共计83000元。至此,双方紧锁的眉头终于都舒展开来。

生命逝去后的“暖心桥”

辖区一名工人在岗位上突发不适,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突如其来的噩耗让家属陷入巨大悲痛。企业表达了人道关怀意愿,但提出的初步赔偿方案与家属的期望相去甚远。

“家里的顶梁柱走了!往后一家人可咋办呀?”

家属情绪崩溃,调解一度陷入僵局。

面对这起工亡纠纷,综治中心迅速响应,指派司法所张美莹所长运用“四心工作法”(听心声、调心态、解心结、暖心窝)进行深度介入。队员们分头行动,一次次登门拜访家属,耐心倾听他们的哭诉与无助;同时,与企业方反复沟通,分析法律责任与人道关怀的平衡点。

关键的法律分歧点卡在了具体赔偿标准的适用上。综治中心立即将案件情况及争议焦点同步至驻站法官冯慧君。冯法官迅速启动指导调解程序,进行专业法律研判。她带着《工伤保险条例》和相关司法解释来到调解现场,没有生硬地宣读法条,而是结合案情,用平实但精准的语言解释工亡认定标准、法定赔偿项目和计算依据。

 

冯法官:“按照法律规定,工亡赔偿金、供养亲属抚恤金、丧葬补助金这几项加起来,基准数额大约在这个范围……”冯法官一边在纸上清晰列出计算过程,一边温和地引导双方。

“法律是冰冷的数字,但调解是寻求有温度的解决。企业承担法定责任是底线,对家属失去顶梁柱的痛苦也应感同身受;家属的悲痛我们理解,依法理性主张权益才能最终解决问题,让逝者安息,生者前行。”

调解队员们抓住这个契机,在清晰法律框架下,继续耐心细致地“背靠背”沟通,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最终,一个兼顾法律刚性与人道温情的赔偿方案得到了双方的认可。家属含着泪点头:“……先让孩子入土为安吧。”企业代表也郑重承诺履行责任。

司法确认,一锤定音化干戈

达成调解协议,仅仅是纠纷解决的开篇。如何确保协议切实履行,彻底化解矛盾,防止“调而不结”?这正是人民法院通过深度嵌入综治中心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上述两起案件调解成功后的第一时间,法官赵彤、冯慧君严格依照“诉调对接”工作要求,启动司法确认绿色通道,严格审查了两份调解协议的合法性、公正性以及双方签字的自愿性,指导当事人完善司法确认申请材料。西咸新区法院立案庭无缝衔接,快速审查立案。很快,具有法律强制效力的民事裁定书便送达至当事人手中。根据裁定书,若一方反悔或拒不履行,对方可直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无需再诉。

司法确认环节的强力嵌入,将“最后一道防线”前移,对前端非诉调解成果进行司法背书和效力强化。在“共享驿站”模式下达成的调解协议真正具备了“终局效力”“执行保障”,实现了矛盾纠纷在基层的一次性、实质性化解,完美闭环了“多元解纷”的“最后一公里”

依托市中院“1+45+N”多元解纷体系,西咸新区法院已实现辖区综治中心“共享驿站”全覆盖入驻,由员额法官开展指导调解、以案释法、委托调解、诉调对接,充分发挥解纷“驿站”前端预防化解矛盾、服务保障民生、促进基层善治职能作用,以调解力量下沉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作者:李佳龙

编辑:侯宜均

责编:李 娟

审核:姚启明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