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25-08-11 09:38:06 阅读量:
言标准模板,这种看似高效的会议程式,实则折射出深层次的治理能力焦虑。形式主义的新变种往往穿着规范化的外衣,以“政治正确”的姿态蚕食着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亟待我们以刮骨疗毒的勇气正本清源。
会议程式化的本质是责任虚化的保护壳。领导干部对“三点意见”的路径依赖,暴露出规避决策风险的保守心态。将复杂问题强行塞入预制框架,用结构完整掩盖思考不足,这种“保险箱式发言”虽能规避言论风险,却无形中架空了会议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功能。更值得警惕的是,当标准模板成为评价发言质量的潜规则时,会议质量便异化为对形式规范的迎合度,这与延安时期“反对党八股”的警示形成历史回响。
破除模板依赖需要构建新型会议文化。衡量会议价值的标准应当从“强调了什么”转向“解决了什么”,关键看是否触及矛盾核心、是否提出可行方案、是否明确责任主体。上级部门更应建立“负面清单”,明确禁止将发言条数、时长等形式指标作为考核依据。深圳前海推行的“议题申报-方案预审-效果追溯”全流程管理证明,唯有将会议效能与干部考评直接挂钩,才能倒逼发言内容去水分、挤泡沫。
根治会议形式主义痼疾,根本在于重塑干部政绩观。当前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程序正确优于实质成效”的认知偏差,将遵守会议规范等同于履职尽责。要打破这种错觉,就需要建立“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度”等实效指标考核体系。浙江推行“会场即考场”机制,将会议发言质量纳入干部能力档案的做法值得借鉴,让那些敢讲真问题、能提实措施的干部获得制度激励。
会议形式主义是作风建设最难攻克的暗堡,因其往往与规章制度纠缠共生。新时代党员干部尤需铭记,任何会议模板都不应成为思想的囚笼。唯有挣脱形式主义的枷锁,让会议真正回归研讨问题、凝聚共识的本源,才能锻造出与治理现代化相匹配的务实会风。
供稿:神木市委组织部
作者:曹 斌
编辑:许沥心
责编:马宁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