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25-07-18 17:03:28 阅读量:
站在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开山炮雕塑前,那尊凝固着1979年轰鸣的青铜,至今仍在诉说着一个民族“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从“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科创板注册制”的制度突破,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始终激荡着“闯”“创”“干”的精神密码。当前,当改革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面对科技革命的浪潮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更需要以新时代“拓荒者”的姿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续写改革新篇。
“闯”是突破困局的利刃,是面对未知时的精神图腾。40多年前,小岗村18位农民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用“闯”的勇气打破了计划经济的坚冰;如今,浙江“千万工程”从村庄环境整治到乡村全面振兴,靠的正是“不等待、不观望”的闯劲。改革从来不是温室里的培育,而是暴雨中的穿行。当人工智能重构产业形态,当碳达峰碳中和倒逼发展转型,唯有保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锐气,才能在数字经济的蓝海中立稳脚跟,在绿色发展的赛道上抢占先机。那些在自贸区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先行者,在城乡融合中打破户籍壁垒的实践者,正是用“闯”的行动证明:改革的每一步突破,都始于敢于触碰禁区的勇气。
“创”是打开新局的钥匙,是破解难题时的智慧光芒。如果说“闯”是突破外在约束,那么“创”便是打破内在桎梏。从“北斗组网”实现全球导航的自主可控,到“东数西算”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基建,创新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灵光一闪,而是改革实践中的持续突破。在深圳前海,“跨境贷”政策让科技创新企业跨越融资鸿沟;在安徽合肥,“科技投行”模式让科研成果加速落地转化。这些实践印证着同一个道理:唯有突破“路径依赖”,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开辟新赛道。当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当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党员干部更需以“归零”的心态重新学习,以“破壁”的勇气重构机制,让创新成为改革的“最大增量”。
“干”是成就事业的基石,是兑现承诺时的厚重底色。河北塞罕坝林场的三代人,用60年的坚守让荒漠变林海,诠释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深刻内涵;贵州“天眼”射电望远镜的建设者们,在喀斯特洼坑中一砖一瓦搭建起大国重器,彰显了“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改革不是纸上谈兵的空想,而是脚踏实地的行动。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驻村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让“乡村振兴战略”化为产业兴旺的实景;在疫情防控的一线,基层工作者用坚守筑牢防线,让“人民至上”的理念温暖人心。这些默默耕耘的身影告诉我们:改革的成效,最终要写在群众的笑脸上,印在发展的成绩单上。
进入新时代,改革的内涵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当利益格局的调整触及更深层次的矛盾,当制度创新的探索面临更复杂的考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拓荒者”的精神。那些敢于向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的顽瘴痼疾开刀的改革者,那些勇于打破部门利益、区域壁垒的破冰者,正在用行动证明:改革的深水区里,藏着高质量发展的活水;攻坚期的硬骨头中,孕育着现代化建设的新机。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回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展望前路,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蛇口的开山炮到雄安的规划图,从深圳速度到北京精度,变的是改革的具体实践,不变的是“闯”“创”“干”的精神传承。当我们以“拓荒者”的姿态继续前行,就一定能在新时代的改革征程中,书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彩答卷,让改革开放的壮丽气象,永远吹拂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
供稿:榆林市横山区行政审批服务局
作者:王英英
编辑:许沥心
责编:马宁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