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2023年带着孩子搬出来,这两年半,他(被告吕先生)总共就给过4021块抚养费……”原告郑女士的声音带着压抑的颤抖,在法庭上细数着心中的委屈:产检独自奔波、生产时丈夫缺席,更让她心碎的是婆婆的责骂与摔砸物品的行为。
两年多的分居生活、孩子的抚养问题、婆媳关系恶化,都离不开吕先生的不作为,而这也渐渐消磨了郑女士最后一点希望,当她站在法庭上态度坚决的要求与吕先生离婚的时候,坐在对面的吕先生却眼眶泛红,懊悔不已。
“我不同意离婚!”吕先生拿出手机,展示着给家庭的微信转账记录,想要证明自己虽未完全尽到抚养责任,但是对家庭并非完全漠不关心。
“我的工作地点在外地,由于距离较远,加之工作繁忙,导致我并没有太多空闲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来关心家庭和照顾孩子。而我母亲因为年事已高,耳朵有些背,所以说话声音比较大,这很可能在不经意间引起一些婆媳矛盾,但实际情况并非表面所看到的那样啊!”吕先生努力地解释着。
此刻,郑女士情绪激动,对吕先生的解释充耳不闻。她明确表示,双方夫妻感情已彻底破裂,且吕先生长期在外地工作、收入不稳定,既未尽到父亲责任,也难以保障孩子教育需求。据此,她坚持要求离婚,并主张吕先生每月支付抚养费3500元。
“我愿意承担抚养费,每月付2000,工资一发立刻转!但是我不想离婚!”吕先生赶忙表态。
郑女士摇了摇头,坚持道:“最少2800!孩子的教育和生活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数字的拉锯间,主审法官王楠敏锐地捕捉到郑女士坚定诉求下的一丝松动,她适时介入,将焦点从冰冷的数字拉回如何经营家庭。“说来说去都是为了孩子,但是孩子需要的可能不是金钱,而是一个完整的、有爱的家庭……”
“我知道我母亲的一些行为让你伤了心,我已经说服父母,他们愿意回老家或者在外面租房住。”吕先生急切地抛出一个关键承诺。
这句承诺,像一块石头投入郑女士心湖,瞬间触动了郑女士紧绷的心弦。
“2200元!我保证每月5号前一定到账!以后我也会多抽出时间,陪陪你和孩子!”吕先生的声音不禁提高了几分,态度十分诚恳地说道。
“婚姻不是1+1=2的算术题,而是0.5+0.5=1的磨合,走进婚姻,免不了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两个人都各去掉一半的个性,互相包容接纳,才能组成美满的家庭。平淡日子里的相互温暖和依偎,你懂我的不易,我体谅你的辛苦,彼此尊重,共同成长,这才是婚姻的意义。”王楠法官放下卷宗,目光落在犹豫不决的郑女士身上。
这一番情真意切的话说到了郑女士的心坎儿上,她深吸一口气,终于松口:“那……那就再试一次吧。如果他不能按时支付孩子抚养费,或者没有改善双方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行动,我还是会再起诉的。”
最终,这场因婆媳矛盾累积、夫妻分居两年半引发的离婚纠纷,没有以冰冷的判决收场,而是在王楠法官的主持下当庭调解和好。
离开法庭时,郑女士默默收起了起诉状,吕先生立即跟上妻子的脚步,低声说着什么。两人一前一后走出法院大门,身影在夏日的光影里渐渐靠拢,重新合为一体。
法律不仅是定分止争的标尺,更蕴含着修复社会关系、守护家庭温暖的深层价值。法官每一次在调解环节“再努力一次”的坚持,每一次对当事人情绪的理解与疏导,都在传递着司法的温度,也深刻诠释着“案结事了人和”的司法追求。
作者:王一帆
编辑:许沥心
责编:马宁
审核:姚启明